普洱茶產品革命
作者:笨泥 來源:普洱雜志 時間:2017-04-14 00:00閱讀:0次
長期以來,在普洱茶市場里,不管是生產者還是茶商又或者消費者,都存在一個觀念,那就是生茶比熟茶來得珍貴。在普洱茶長達數百年的歷史中,熟茶算是新面孔,至少從官方記載來看,生茶早已出現而熟茶需要等到公元1973年才正式研發試制成功。而從口感來看,由于普洱茶是一種講究后期變化的茶,在相同的氣候條件、倉儲條件下,生茶的后期變化比熟茶來得明顯,且口感上要富于變化,茶湯活潑許多。而熟茶,其研發初衷就是因為生茶需要漫長的時間等待才能變得適口,所以熟茶就是通過人工方式,使得其在出廠之時就具備一定 的發酵度,改變了生茶在新茶時期生利的口感,使得熟茶口感醇厚,茶性溫和。因此,創造熟茶的目的就是為了馬上消費。
但是后來,茶商及消費者又發現,熟茶剛出廠之時,口感依然不夠理想,熟茶也存在后發酵的空間,只要存放一段時間,熟茶的口感依然有提升空。所以,一樣有人存放熟茶。但是與生茶相比,熟茶的后期轉化空間相對較小。因此,陳年優質生茶的價格往往是陳年優質熟茶的一倍甚至數倍。
因此,長期以來,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商家,都形成了貴生不貴熟的觀念,從而也影響了普洱茶生產廠家,往往最好的原料都用來生成生茶而非熟茶。熟茶相比生成,其生產工藝流程、原材料損耗都高于生茶,而市場價格上面,熟茶又低于生茶。因此,愿意使用高級原料,知名產區原料來生產熟茶的廠家并不多。很多喝普洱多年的消費者都會發現,相比生茶,要找尋到一款優質的熟茶,其難度及稀缺性遠遠高于尋找到一款優質生茶。
長期以來,雖然市場貴生不貴熟,廠家生產熟茶的技術也是良莠不齊,但是熟茶的快速消費屬性其實依然得到眾多廠家的重視。在整個云南,很多廠家如大益、龍潤、潤元昌等都在進行熟茶的技術研發。
以大益為例,大益目前已經研發出HEMA技術,涵蓋生熟茶,并且于2013年推出一款全新的熟茶——丹青。丹青的主打概念是輕發酵以及后期轉化。根據大益官方宣傳資料,丹青相比傳統熟茶,在發酵度上精確控制,使得其后發酵空間較大。
就筆者看來,本輪熟茶技術革新的著眼點應該放在快速消費上面。無論生茶也好,熟茶也好,最終都是需要品飲。而熟茶如今已經脫離其設計初衷,熟茶最初就是為了快速消費而被創造出來。在廣大的消費市場,熟茶也確實作為一種快速消費品存在。只是熟茶的快速消費市場相對低端,普洱茶的高端市場依舊 主要集中在生茶。
如果熟茶想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廠家需要在技術研發這領域轉變思路。熟茶需要從口感上進行變化,首先,看是否能夠通過現代的生物科技手段來真正解決熟茶口感問題;其次,通過技術手段研發出可以模擬諸如五年陳、十年陳、十五年陳的優質陳年生茶口感的熟茶出來,然后根據模擬出來的不同年份的口感的茶來進行差異化定價。
如果這個技術研發成功,那么熟茶的高端快消市場才能說完全打開。普洱茶市場長期以來貴生不貴熟的觀念導致兩個結果:1、廠家基本不愿意使用優質毛茶來生產熟茶;2、消費者認為熟茶是低端產品。 在這兩個結果的導向下,一樣產生了兩個結果:1、市場上的優質熟茶稀缺;2、喝茶人不愿意花費高價購買熟茶。 所以,普洱生產廠家在進行技術革新的同時,也應該轉變思路,讓整個市場摒棄熟茶是低端產品的觀念,同時慢慢改變貴生不貴熟的產品。幸運的是,進入2015年以來,已經有許多茶廠意識到熟茶的快消品屬性,在2015年大力推廣熟茶,但是具體成效如何,還要看2015年中秋—國慶這一傳統茶葉熱銷期間的表現。
說完熟茶,再來說說生茶,由于最近兩三年,高端普洱茶品牌迭出,使得市場上的天價新普洱生茶比比皆是。但問題就在于普洱茶的價值更多是需要時間來體現的,因為其越陳越香的特質帶來價值隨時間沉淀而增長的趨勢。但是,天價新茶實則是透支了其未來若干年的陳化價值。
因此,對于普洱茶企來說,重視熟茶、對新生茶合理定價是一個必須要重視的事情。盲目的出天價新茶,只會使得與市場漸行漸遠。 2016年,中國經濟仍然會維持在低位運行的狀態。目前應該說沒有任何既往經驗可供中國參考,唯有堅持結構調整、堅持基礎工業才是出路。如果按照中國歷史來看,現階段不過是全盛來臨之際的一個曲折,而通往大國崛起之路,中國依然慣性十足。
而這兩年中國普洱茶市場的深度調整未必是壞事。首先,2012~2013年那種粗放式、野蠻式的增長得到了遏制;其次,茶企、茶商、投資者有機會深度盤點前面幾年的所得;茶企有機 會進行產品調整、渠道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