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茶+ > 大國茶匠

李瑞河籌備大陸上市 一位臺商的中國茶振興之路

作者:來源:福建日報 時間:2009-05-05 00:00閱讀:0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記者:臺灣天仁集團因何而創,經營狀況如何?
  李瑞河:先祖在臺灣南投郡墾荒以來,到我已是第七代,代代種茶為生。我繼承祖業時,開始攻關茶葉精細化加工和營銷,企業迅速發展壯大。1953年,創立天仁集團,擁有20家子公司,在臺灣地區以及美國、日本、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國設近百家品牌連鎖店。以市場化運作方式,方能較快地振興中國茶業。
  記者:您到海峽西岸來投資,初衷是什么?
  李瑞河:故鄉親友若相問,一片丹心在玉壺。這是我修改的詩句,可以形容當時投資的心情,中國茶是我始終不渝的至愛,不可一日無此君。上世紀90年代初,上市后的天仁集團首度遭遇臺灣股災,股值縮水30多億元新臺幣。這一事件使我遭到重創。1993年,我回祖地漳州市漳浦縣沙西下寨村尋根,同時考察了茶業發展環境。這番經歷,使我更加感受到茶的根在大陸,我的根也在大陸??梢哉f是親情和責任的催促,使我毅然向親友借來3000萬元新臺幣開始投資漳浦,而短短十幾年發展到1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則是我始料未及的。
  記者:初投資時,您怎么看大陸茶業狀況?
  李瑞河:在大陸發展茶業天地廣闊。當時,大陸還沒有一家上規模的茶葉企業,茶葉包裝、運輸、儲存、營銷等方面都比較滯后。好東西,也是需要包裝和品牌的。1994年,我在福州開了第一家天福茶葉專賣店,店面裝修精致得使人望而卻步。沒多久,越來越多人開始接受,意識到“茶葉也是可以有檔次的”。天福茶葉專賣店當之無愧地起到了啟蒙作用。其實,越是民族的東西,也必須重在運作,才能實現“越是世界的”,這個過程任重道遠,但作為中國人就義不容辭。
  中國茶,還意味著文化傳承
  記者:天福茗茶短短幾年就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奧秘何在?
  李瑞河:首先在品質,而且要有精品意識。前些年,一家安保公司人員到天福廠房裝監控。他們跟我說,在錄像測試時看到工人挑選原料,不符合標準的就毫不猶豫地拋棄,衛生把關程序也一目了然。這令我十分欣慰。對天福來說,品質不好,不僅砸自己的牌子,也讓中國茶“蒙羞”。
  其實,真正把茶當作一個產業來做,需要在內涵和外延上全方位拓展、做大。天福集團以茶葉為主業,還開發了茶月餅、茶蜜餞等1000多種茶食品,件件都要做成精品,而精品也分不同檔次、價位,讓更多人分享。還要加大科研步伐,開發陶瓷茶具,弘揚中國茶文化。因此,中國茶,不僅是商業的范疇,更意味著文化傳承。
  記者:天福茶博院獲評國家AAAA級景區,目前進展如何?
  李瑞河:我一直就夢想建一個博物館,把中國茶、茶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囊括其中,讓全世界都為之驚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國人為之驕傲。因此,我在茶產業發展后,積累了一定資金實力,就迅速把茶博院建起來。茶博院中,茶文化的展示從唐代至今,其中一些景點以朝代命名。當然還設立了日本、韓國茶道展示區,因為世界茶道源于中國。在茶博院參觀,人們對中國茶葉種植、茶具、茶道等發展歷史與現狀可基本了然于胸。中國茶文化,也是天福集團企業文化的根本所在。一家企業,有了文化,就有了靈魂。
  記者:有了茶博院,您還創辦茶學院,這與文化傳承有什么關系?
  李瑞河:文化傳承,是一個永續的過程,靠一企之力是不夠的。我想,必須把我數十年積累的茶葉種植、管理、營銷、企業化運作的經驗讓更多國人分享,世世代代發揚光大。另外,近些年中國茶業發展迅速,但人才短缺,嚴重制約茶業現代化與國際化步伐。在漳浦梁山腳下一片不毛之地創辦天福茶學院,就是出于這個想法。2007年,天福茶學院獲國家民辦學校辦學許可證、納入國家統招計劃,投資2億元建成,首屆招收600名學生。這是世界上第一所茶業??茖W院,今年,招生突破1000人,未來規模要達3000人以上,其中海外留學生計劃達1000人,實現中國茶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傳播。從茶學院畢業的學生,都將是茶產業精英,有一些人業績完全可以超越我,我對他們寄予厚望。招生傾向于吸收貧困家庭學子,他們畢業后可以優先開天福茶葉專賣店。
  記者:您開創的漳州天福窯,目前消息很少,運作得怎樣?
  李瑞河:對于茶產業來說,不僅是茶葉,還要有制茶、裝茶、飲茶工具等才算完整。我從景德鎮、浙江等地高薪聘請陶瓷技師,生產茶具,也是要把茶葉產業鏈做大。這些人才在天福,不僅忙于企業生產,我還給他們更多時間進行科研。剛開始時,天福生產各種材質的中西茶具,今年以來,我只選定了一種,就是瓷茶具。因為,瓷就是CHINA,是最能代表中國的。相信過不了多久,天福窯的瓷器產品就能浮出水面。天福窯產的瓷茶具,將不叫“天福瓷”,而叫“中國瓷”,這才能展現CHINA往日雄風。
  記者:天福從烏龍茶起步,目前還經營哪些茶種類?
  李瑞河:福建、臺灣是烏龍茶主產區,回故鄉發展茶葉,烏龍茶當先。做大天福的同時,更要帶動廣大茶農增收致富。當然,中國茶種類很多,現在天福種植經營中國多種茶類,尤其是烏龍茶和紅茶,每種茶類配套生產對應茶具。至于紅茶,歷史上是中國的天下。近現代以來,印度等國引種的中國紅茶,包裝、營銷運作得好,在世界上銷售量和名聲越來越大。天福發展紅茶,也是要重振雄風。天福生產的紅茶,也不稱作“天福紅茶”,而叫“中國紅茶”。
  強筋壯骨,休戚與共應萬變
  記者:從臺灣股災到東南亞金融危機再到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天福的發展前后經歷3次危機考驗,您如何泰然處之?
  李瑞河:天仁集團首度遭遇臺灣股災,讓我積累了經驗教訓。那說明,當時的天仁沒有真正把民族的東西發揮好、發揮到極致。要應對危機,首先要自壯筋骨,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我前面說過的質量、品牌、營銷、文化、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努力和堅守,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營銷方面,今年天福直營連鎖店在大陸將開到1000家,同時發展加盟連鎖店,讓利更多經銷商。我愛茶堪稱“不可一日無此君”,天福營銷的目的也要做到讓更多世人“不可一日無此君”。那么,天福茶業就可以在市場大潮中始終站穩腳跟。
  記者:您承諾天福至少三年內不裁員降薪,如何做到?
  李瑞河:帶動家鄉茶農致富,是我不變的愿望。目前,天福業務可以惠及漳州10萬茶農,技術指導、訂單收購,切實保障茶農利益。茶農是水,茶企是魚,我很明白個中關系。在危機面前,天福也一定要堅持挺住,因為“魚水情深”。天福集團聘請了1萬多名員工,在福建就有6000多名,他們經過多年培養,是天福的中堅力量,輕率裁員將是天福難以挽回的重大損失。應對此次國際金融危機,關鍵在人,眾志成城才能渡過難關。天福集團一方面加快創新和人才培養步伐,一方面完善經營模式,拓展國內和歐美市場,轉危為機是必然。
  記者:聽說天福集團也將上市,準備得怎樣?
  李瑞河:我們籌劃2012年上市,將是祖國大陸首家茶業上市公司。目前,天福規模是10億元,上市后可以達到數十億、上百億。到時,相信中國茶的振興將有一個里程碑。
  記者:您還建了“唐山過臺灣”石雕館,有人說是“不務正業”,您自己怎么看?
  李瑞河:唐山即祖國大陸,先祖從漳浦到臺灣創業,這段歷史我從小就銘刻在心。建石雕紀念館,是實現我尋根夙愿。我希望讓更多臺灣鄉親來參觀,更加體會兩岸一家、血濃于水的親情。海西發展,天福先行。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推進、海西效應的日益顯現,以及兩岸“三通”的實現和天福創業的成功,必將吸引眾多臺灣茶農前來興業。

 

普洱●中國普洱茶唯一專業雜志 COPYRIGHT (C) 版權所有 2007 普洱雜志社

滇ICP備11003493號-1  云新出科通[2011]1號  滇公網安備 53080202000230號

黄片在线视频,黄片直接看,黄片中文字幕,黄色av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