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太俊先生的專訪
作者:鄭斯瑜來源:《普洱》2010年第8期 時間:2013-09-13 14:21閱讀:0次
在我的印象中,用“
說是采訪,更似聊天。早前準備好的記事簿、錄音筆統統被我遺忘在包包一角,早前既定的問完問題快點閃人的計劃也夭折在搖籃里了。采訪在一個茶香裊裊的屋內進行,我們邊品茶邊聊天。時間似乎一瞬間靜止了,慢慢刻錄著他的故事,那些關于“茶”的故事,那些走在“茶路”上的點點滴滴。
“我要像法國人釀葡萄酒一樣來做普洱?!碧偟倪@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作為一位
太總說這多半同他幼時就接觸普洱茶有關。從
太總坦言:“到了深圳,發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本來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搞外貿只能打打單、跟跟單,可到了深圳,眼界開闊了,在生意往來中直接深入地學習了很多普洱茶的知識。比如我結交過一位吳樹榮先生,他經營著香港的一家百年老茶店,我的好多關于普洱茶的基本知識都是從他那吸收的。特別是其中有一條:生茶不能叫普洱茶,至少要收藏好幾年,在一定溫度濕度條件下慢慢轉變,陳化后方可稱為普洱茶。這句話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讓我日后在做普洱茶生意時時刻不忘傳統二字。如果對生茶和普洱茶都還存在誤解,那又何談投身于這個領域呢?所以,在流派眾多的普洱茶界,我悉心學習了吳先生寫的一些關于普洱的書,從中找到了普洱的‘根’,也是這扎實的根基讓我之后有了在這行發揮的空間?!?在深圳的打工歲月讓太總尋到了普洱傳統工藝的根,沿著這條“根”,在
“做普洱,一定不能急功近利,該陳放五年就放五年,該放八年就放八年。這樣才能最好地保留普洱的傳統,才對得起作為一個茶人的良心?!边@便是太總做茶的原則。在充斥著各種暴利神話的普洱茶市場,他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無異于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那些瘋狂炒作后帶來的利潤神話,有時神奇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太總說他有一個臺灣朋友在炒普洱的過程中僅僅一年就賺了
由此,太總談到了近年來的“普洱熱”,“在我看來,這好像是普洱的輝煌,但實質上從側面反映了它正在走下坡路。因為它身上所有的亮點都已經被炒開了,炒沒了,已經沒有更新的東西去挖掘了,所以人們才咬住這幾個亮點翻來覆去地炒,制造出了一種繁榮。由此市場上也出現了許多為圖短期利益而魚目混珠、虛夸價值的現象。其實,只要大家多一點對普洱知識的了解,便不會再被利益蒙蔽了雙眼?!睂Υ?,太總多年來一直在致力于將普洱茶最真實的信息傳遞給品飲者和收藏者,讓他們知道如何去鑒別優劣、真偽,如何收藏、儲存普洱茶,為普洱保駕護航?!跋乱徊轿蚁攵嗵骄恳恍┫愀劾喜枞?、老茶店的故事,集結成書。這樣更有助與大家從根本上了解普洱,從歷史、人文各個角度去審視普洱。把普洱真正內化成一種文化,一個文明符號?!碧傇谕嘎兜?。如果每一個行業都有一個書寫童話的理想主義者,那太總應該算是普洱茶界的“安徒生”了。
“機遇。一定是機遇?!碧偘炎约航駮r今日的成就歸結于兩個字“機遇”。在機遇到來時大膽嘗試、銳意創新,這便是太總成功的秘笈。
太總又一次提到了在深圳茶葉進出口公司工作的經歷?!巴高^深圳這扇中國的南大門,我看到了更為廣大的海外茶葉市場,了解了外國人對茶葉的需求。那時我意識到,國際化是任何一個產品發展的必由之路?!?/p>
這種國際化意識,使得太總在
對此,太總給我講了一個在與法國進行進出口貿易的故事。那次交易,法方希望在每個普洱茶塊上拴一個吊牌。太總便直接在茶塊上鉆了個洞,把吊牌拴上,但這樣一來,茶塊遇水泡開,吊牌也就脫落了啊。就算是這樣法方也一定要求吊牌的存在,因為在西方人眼中,有吊牌是正規生產的標志、優良品質的保證。這個小小的經歷引發了太總的思考,從而使他開始了對“緊壓袋泡茶”的研究,一步一步,層層攻關,他始終不曾放棄,也最終做出了成果。這便是生活的智者,善于從細節處得到啟示,勤于思考,并有勇氣堅持將所想付諸實際,實在令人佩服。
懂得贏利的只能稱為生意人,而懂得創造的才能成為企業家,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才能收獲更廣闊的天地。我想太總便是這樣一個懂得站在傳統基石上創新的企業家吧。
太總愛茶、懂茶,卻不局限于獨善其身,在他的引導下,許多朋友都與茶結緣,成為普洱的超級發燒友。一位茶人的博文中這樣寫道:“認識小太——太俊林,是一種福分。那時,我們坐同一部車回景洪,一路上聊開了普洱茶,聊開了昌泰,也是這次,我從他們嘴巴里第一次聽到神奇的
“
我留意到,太總熱衷于投身公益事業。例如在一次中港慈善拍賣會上,他就提供了六筒永年
在采訪接近尾聲時,太總起身泡了一壺普洱慢慢品飲,凝神間,波瀾不驚,舉杯時,寵辱偕忘。我想這便是一種境界,一種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心境。這讓我想到了太總說過的“永年”這個名字的來歷。這二字來源于一把太總很鐘愛的茶壺,其上刻有八個字“不肥而堅,是以永年”。我想這種心境和精神正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細心體會、用心學習的。
上一篇:我所知道的張宏達先生
下一篇:一個家族的百年茶事